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官网 > 医院新闻 > >

广州孩子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怎么办

来源:广东六一儿童医院

     近年来,广州青少年抑郁情绪低龄化趋势显著,不少中小学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或家庭矛盾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等症状。然而,许多孩子因病耻感或缺乏认知,未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作为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的权威机构,每年接诊大量抑郁倾向患儿,结合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从以下六个维度为广州家庭提供科学指导。

 
    一、识别抑郁信号:情绪低落≠“矫情”或“叛逆”
 
    广州孩子抑郁的早期表现常被误读为“青春期叛逆”或“性格内向”。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指出,抑郁的核心特征是“情绪低落持续超过2周且无法自我调节”,伴随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早醒或嗜睡)、食欲骤变、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责自罪等表现。例如,一名13岁初二学生因成绩下滑被家长批评后,连续1个月拒绝上学、整日卧床,家长最初认为其“偷懒”,经医院评估确诊为轻度抑郁。医院提醒:若孩子出现“突然变懒”“拒绝社交”“频繁说‘活着没意思’”等信号,需高度警惕抑郁可能。
 
    二、打破病耻感:专业诊断是科学干预的第一步
 
    受传统文化影响,广州部分家庭对心理疾病存在“忌讳”,认为“看心理医生=精神有问题”。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心理科统计显示,约60%的抑郁倾向患儿因家长拒绝就医导致病情加重。事实上,抑郁是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失衡的生物性疾病,与感冒发烧一样需要医学干预。医院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临床访谈”结合脑功能检测(如fMRI)精准诊断,区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例如,一名10岁患儿因父母离异出现情绪低落,经评估为“适应性障碍伴抑郁情绪”,通过家庭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
 
    三、家庭支持系统:从“指责”到“共情”的转变
 
    广州家庭中常见的“高压教养”(如过度关注成绩、否定孩子感受)是抑郁的重要诱因。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家庭治疗中心研究发现,在抑郁患儿家庭中,75%的家长存在“情感忽视”行为(如孩子倾诉烦恼时回应“这有什么大不了”)。医院通过“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指导家长用“我观察到…我感到…我希望…”句式表达关心。例如,一名15岁抑郁患者因母亲改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吃得很少,是不是心里难受?”代替“你怎么又挑食”,逐渐重建与家人的情感联结,治疗依从性提升40%。
 
    四、学校-医院联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广州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在完善中,部分孩子因担心被同学歧视而隐瞒病情。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转介”项目,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学生提供“医院-学校-家庭”三方会诊。例如,一名高三学生因模拟考失利出现自杀念头,学校心理老师通过绿色通道将其转介至医院,经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3个月后重返校园。医院同时为教师提供抑郁识别培训,提升校园早期干预能力。
 
    五、个性化治疗方案: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重
 
    针对轻度抑郁,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优先采用心理治疗(如CBT、沙盘游戏、艺术治疗)帮助孩子调整认知模式;对中重度患者,联合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并严格监测药物副作用。医院独创“正念养育”干预模式,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练习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缓解家庭整体焦虑水平。临床数据显示,综合干预组患儿6个月康复率达75%,远高于单一药物治疗组的45%。
 
    六、预防复发:长期随访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抑郁易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为每位患儿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定期复诊(前3个月每周1次,后逐步延长至每3个月1次)、24小时心理热线、线上康复社群提供持续支持。同时,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韧性训练营”,通过团队拓展、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孩子提升抗压能。例如,一名曾抑郁休学的女孩在参加训练营后,不仅重返校园,还成为学校心理社团骨干,主动帮助同伴应对情绪困扰。
 
    总结:科学应对抑郁,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守护青少年心灵成长
 
    广州孩子抑郁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的协同努力。广东六一医院儿童医院构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精准评估、个性化干预、长期随访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境。医院提醒家长:抑郁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软弱”的表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用科学的态度理解抑郁,用温暖的支持陪伴成长,方能帮助广州青少年重建心灵阳光。
医院新闻 在线咨询
+了解更多
预约医生 5 拨打电话 回到首页